HFCAS OpenIR
响应面法优化隐甲藻LS1057产二十二碳六烯酸发酵条件
孙中贯1; 刘咏2; 姚建铭3
2014
发表期刊食品工业科技
ISSN1002-0306
摘要为了提高一株隐甲藻藻株LS1057的二十二碳六烯酸产量,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。采用Plackett-Burman 实验设计法考察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对二十二碳六烯酸产量的影响,结果表明:葡萄糖、酵母膏、KH_2PO_4的浓度对二十二碳六烯酸的产量影响显著。再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,并结合Box-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3个显著因素进行回归分析,得到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组成:葡萄糖79.76g/L、酵母膏14.0g/L、KH_2PO_4 0.5g/L、海盐20.0g/L、MgSO_4·7H_2O 5.0g/L、KNO_3 8.0g/L、FeSO_4.7H_2O 0.2g/L 和 M 液(M 液:V_(B1) 0.6g/L,V_(B12) 0.1mg/L) 1% (V/V) 。 采用该法优化培养基,经摇瓶发酵实验供试藻株的二十二碳六烯酸产量达到了1.811g/L,较优化前提高了71.33%。利用70L发酵罐的分批补料发酵实验对优化后的结果做了进一步的验证,发酵结束后二十二碳六烯酸终产量为2.112g/L。实验结果表明经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发酵培养基利于隐甲藻LS1057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。
关键词Crypthecodinium cohnii fermentation optimizati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docosahexaenoic acid 隐甲藻 发酵 优化 响应面法 二十二碳六烯酸
语种中文
文献类型期刊论文
条目标识符http://ir.hfcas.ac.cn:8080/handle/334002/132970
专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
作者单位1.枣庄学院
2.合肥工业大学
3.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
推荐引用方式
GB/T 7714
孙中贯,刘咏,姚建铭. 响应面法优化隐甲藻LS1057产二十二碳六烯酸发酵条件[J]. 食品工业科技,2014,35.
APA 孙中贯,刘咏,&姚建铭.(2014).响应面法优化隐甲藻LS1057产二十二碳六烯酸发酵条件.食品工业科技,35.
MLA 孙中贯,et al."响应面法优化隐甲藻LS1057产二十二碳六烯酸发酵条件".食品工业科技 35(2014).
条目包含的文件
条目无相关文件。
个性服务
推荐该条目
保存到收藏夹
查看访问统计
导出为Endnote文件
谷歌学术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孙中贯]的文章
[刘咏]的文章
[姚建铭]的文章
百度学术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孙中贯]的文章
[刘咏]的文章
[姚建铭]的文章
必应学术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
[孙中贯]的文章
[刘咏]的文章
[姚建铭]的文章
相关权益政策
暂无数据
收藏/分享
所有评论 (0)
暂无评论
 
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